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3/13 13:12:03 阅读:次 【字体:

  1、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

  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 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2、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实

  际晶粒度。

  3、连续冷却转变:即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以一定的冷却速度从高温一直连

  续冷却至室温,在连续冷却过程 中完成的组织转变称为连续冷却转变。

  4、等温转变:即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迅速冷却到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等

  温保持一定时间后再冷却至室温,在保温过程中完成的组织转变称为等温转变。

  5、过冷奥氏体:把在临界点以下暂时存在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6、马氏体:是碳在 ci-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轴比 c/a 的比值称为马氏体的

  正方度。

  7、板条马氏体:是低碳钢、中碳钢、不锈钢中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由

  于显微组织是由成群的板条组 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

  8、片状马氏体:是在中、高碳钢及高镍的铁镍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

  体组织。片状马氏体的空间形 态呈凸透镜状,由于试样磨面与其相截,因此在

  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故片状马氏体又称为针状 或竹叶状马氏体。

  9、奥氏体的稳定化:在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内,如冷却中止于某一温度,停

  留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冷却时, 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

  转变才重新开始,并导致残余奥氏体量的相应增加,这一 现象被称为奥氏体的

  稳定化。由于是恒温停留引起的,称为热稳定化。

  10、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通常用规定条

  件下淬火获得淬透层的深度来 表示的。

  11、临界淬火直径:是指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萍火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

  直径(即心部被萍成半马氏体 的最大直径),用 D。表示。

  12、钢的淬硬性:是指淬火后马氏体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13、贝氏体: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鼻子”温度至^点范围内等温停留时,将

  发生贝氏体转变,形成铁素 体和碳化物两相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一贝氏体。

  14、回火脆性:淬火钢回火时的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简单

  地增加,有些钢在 250〜400°C 和 450〜650°C 的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比在较低温度回火时还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15、低温回火脆性:淬火钢在 250〜400°C 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称为低温回

  火脆性,又叫第一类回火脆性、 不可逆回火脆性。

  16、高温回火脆性:淬火钢在 450〜650°C 温度范围内回火后出现的脆性,

  称为高温回火脆性,又叫第二类 回火脆性、可逆回火脆性。

  17、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

  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

  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18、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的铸、锻、焊件及热轧型材加热到 A3 以上 20〜

  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 冷至 500〜600°C 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消除内应力。

  19、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 A3 以上 20〜30°C,保温一定时间,

  然后在 Arl 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 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

  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可有效缩短退火时间,提高生产效 率并能获得均匀

  的组织和性能。

  20、球化退火:将过共析钢或合金工具钢的工件加热到 Ad 以上 20〜30°C,保

  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冷至 500°C 左右出炉空冷(普通球化退火)或冷至 Arl 以下 20°C 等温一定时间后在冷至 500°C 左右出炉空冷(等温球化 退火),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退火工艺。其目的是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性能,为淬火作组织准 备。

  21、扩散退火:对于含有枝晶偏析等化学成分不均匀的重要或合金钢铸锭或铸件,为达到化学成分的均匀 化,可将其加热到心 3 或以上 150〜300°C,经长时间保温后随炉缓冷的一种退火工艺。由于扩散退火需要 在高温下长时间加热,因此奥氏体晶粒十分粗大,为此,必须再进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来重新细化晶粒, 消除过热缺陷。

  22、去应力退火:为消除因变形加工及铸造、焊接过程中引起的残余内应力,

  以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防止变形和开裂,将工件随炉缓慢加热至 500-600°C,经一段时间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至 300〜200°C 以 下出炉的退火工艺。

  23、再结晶退火: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的时间,

  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 的等轴颗粒,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再结晶退火。

  24、正火:将工件加热至 Ac3(Ac 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

  了温度,一般是从 727℃到 912℃之间)或 Acm(Acm 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 )以上 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25、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 Ac3(亚共析钢)或 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 Ms 以下(或 Ms 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26、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27、双液浮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 Ms 后立刻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28、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 Ms 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29、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 Ms 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30、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 A 1 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31、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 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32、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 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33、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 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34、钢的表面热处理:使零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来良好的韧性和塑性的一类热处理方法。

  35、渗碳:是使碳原子渗入工件表面层,提高表面层的碳量,一般为 1=0. 8%〜1.05%,渗碳后的工件经淬 火加低温回火处理,使表面达到高的硬度和高耐磨性,而中心具有足够的强度、初度,达到外硬内初的目 的。

  36、氮化:是向钢件表面渗入氮的工艺。氮化的目的在于更大地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疲劳 强度和抗蚀性。

  37、热喷涂:是利用专用设备把某种固体材料加热熔化或软化并加速喷射到工件的表面,形成一种特制薄 层,以提局机件耐蚀、耐磨、耐尚温等性能的工艺技术。

  38、化学气相沉积(CVD 法):是向充有任一压力的气相反应室中输入热能或

  辐射能,使气相进行一定的化 学反应,结果在工件特定的表面上沉积形成一种

  固态薄膜的方法。

  39、物理气相沉积(PVD 法):是利用物理的方法来产生沉积原子或离子,而

  室内没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气相 沉积法。

  40、金属离子注入:是将高能束流的离子打入金属材料的表面,用以形成极薄的近表面合金,从而改变基 体表面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的处理工艺。

  41、化学镀:把零件置于充满特殊成分化学剂的镀槽中^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因

  化学剂间发生电化学反应 而使工件表面获取一定厚度镀层的工艺方法称为化学

  镀。

  ASTM发布关于增材制造的热处理标准

  ASTM官方发布了F3301-18标准,这是一种通过粉末床融合制成的热后处理金属部件的标准规范。该标准详细说明了对通过粉末床融合生产的金属部件进行热后处理的具体要求,以获得所需的材料性能和满足工程要求的微观结构。该标准将作为采用粉末床融合制备的材料部件性能规范的重要参考。

  目前,该标准包括以下材料的热后处理:钛合金,钴-28铬-6钼(一种合金),UNS N07718,UNS N06625,UNS 31603和AlSi10Mg。根据ASTM的规定,该标准将随着新型粉末床融合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动态更新。

Q Q:920433783
重庆市巴南区花溪工业园华陶收费站
Copyright © 2013-2021 重庆鼎亚科技有限公司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17007042号-2
友情链接: